人文与传播学院第二期“时光寄情·青春新章”活动,邀请25级新生用“时光影像”的方式,记录目之所及的青春色彩,留存每一次快门按下时心脏的跃动。
时光影像
镜头,是心绪的剪影;影像,是瞬间对永恒的温柔截取。光影在此停驻,将流动的时光沉淀为可视的诗。那些无法言说的情绪、转瞬即逝的风景,都找到安放之处。镜头之内,是世界的倒影;镜头之外,是心灵的凝视。记录者,用最多的深情理解瞬间,用最暖的视角拥抱故事。每一张照片,都是写给未来的一封视觉情书。
当晨光穿过椅的缝隙
是影与椅一天中最远的距离
当太阳与地面成54°时
是影与椅最亲密的时分
走在鞍师清晨的校园,无意瞥见这一隅,不由被吸引,心生感慨。椅子是清闲的又是忙碌的,闲在“雨后山光翠欲流,晚晴林影静如幽”的静物之闲,忙在椅前“车水马龙不绝人”。我很喜欢一句话“没有人坐的时候,椅子也在静静地休息”以这样新奇的视角颠倒动与静。将椅子拟人化,似乎可以看见无人之时椅子在静静的叹息。这把椅子见证了鞍师的冬来暑往、见证了代代鞍师人,是名副其实的“学长”。或许在看着同学们晨跑时他会暗自加油,在同学们气喘吁吁坐下休息时而倍感骄傲…在鞍师这个大家庭中,一草一木皆有血有肉、皆有爱有情。
(图为张津睿拍摄的晨光中的鞍师)
九月的晚霞与引路的风
报到那天的太阳正盛,我拿着录取通知书站在校门口张望时,穿着白色志愿者服的学姐笑着走过来,接过我手里半沉的行李袋。“新生吧?我带你去宿舍楼。”她的声音像风里的薄荷,脚步轻快地引着我穿过人群。
我们走过栽满银杏树的路,她指着路边的指示牌说:“这边是老食堂,早餐的豆浆特别浓;前面那栋圆顶的是图书馆,刷卡就能进。”走进宿舍楼里,她又絮絮叮嘱着宿管阿姨的值班时间、热水供应的时段,直到帮我把行李放在宿舍门口,才挥挥手说:“有事随时找志愿者站,我就在楼下。”
直到学姐离开后,父母帮我整理着床铺,妈妈反复叠着被子,爸爸则拿着手机拍宿舍的长桌:“以后你就在这儿学习了。”收拾完,我们沿着校园的小路慢慢走,爸爸指着篮球场里奔跑的学生,和妈妈说“咱们孩子以后也能这么自在”,妈妈笑着点头,手里还替我拎着刚买的水果。
傍晚时,我们走到湖边的长椅坐下。忽然有人喊了声“看晚霞”,抬头便见天空被染成了橘粉色,流云像被揉碎的锦缎,一层层铺在教学楼的顶上。风掠过湖面,带着草木的清香,爸爸拍了张晚霞的照片,妈妈握着我的手说“这儿真好”。
那一刻,学姐的指引、父母的陪伴,还有漫天温柔的晚霞,都成了我对大学的第一份记忆——原来新的开始,从来都裹着这样暖的光。
(图为曹思琪拍摄的晚霞与图书馆)
清晨
当我仰头时
树间的光如金线般在叶的褶皱上写诗
也在我大一的扉页上书写了一笔明亮的印记
这是我踏入大学校园后第一次上课
阳光从层层叠叠的枝桠间突出
碎成无数星星似的光
又在某一处汇聚成耀眼的芒
如大自然的灯盏
将浓绿的林翳烫出金光的洞
风掠过树梢 叶影婆娑
光斑便在地面上跳着细碎的舞
于是 每一片叶子都成了光的棱镜
把白色的日光拆解成绿的、金的絮语
在空气里织就成一张流动的网
就像我此刻的心境
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与忐忑
也在这光与影的交织里
渐渐有了清晰的模样
我站在网下
看阔叶的枝桠交错成不规则的穹顶
深绿的枝干像沉默的笔触
勾勒出树林的深邃
浅绿的阔叶则是活泼的注脚
在风里摇出清脆的声响
阳光穿过它们的缝隙
如利剑 如丝带
在幽暗的树木间开辟出一条明亮的通道
那光里浮动着尘埃
像亿万微小的精灵 在光束中旋转、舞蹈
让这束光有了可触摸的质感
仿佛伸手便能攥住一把温暖的碎金
这碎金像是知识的光
正等着我去触摸、去追逐、去拥抱
这光 是树木的灵魂碎片
是天空寄给大地的明信片
更是我大学青春的序章
它让幽暗的树有了层次
让静止的树有了呼吸
让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大一新生
在这猝不及防的明亮里
读懂了大学的深意
就像这林间的光
总要穿过层层枝桠
才能洒落满地璀璨
我们的青春也总要在探索与成长中
才能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当我再次低头时
衣襟上已落满了光斑
像缀了满身的星
而那些光的余温
正顺着皮肤一点点渗入心底
在那里 亮起了一片
属于大学
属于青春
属于我的
璀璨的晴
(图为姜雯曦拍摄的树隙光)
照片是心的第二种抒情诗。随着时光的沉淀,青春的色彩或许会在画面中淡去,有关青春的感受却越发浓郁——这些藏在记忆里的情愫,总会在未来某一刻悄然触动心弦,引发无限思绪与美好回味。
本次活动至此结束,但青春不止,温柔与浪漫的诗篇永续,愿大家始终能在青春的无限魅力中发现时光的痕迹,用不同的方式留存某一刻的思绪。任凭无数个四季随风远去,当未来的我们回望此刻,依旧能感受到此刻这份跃动的温热与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