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生风采

“天涯共同时,人传月同圆”|人文与传播学院中秋节主题活动

“天涯共同时,人传月同圆”,中秋的圆月成了跨越山海的思念纽带,八月十五这个承载着千年情思的节日,藏着中国人最柔软的团圆期盼——是饭桌上温热的佳肴,是手中圆圆的月饼,是在外求学的学子归家的脚步。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温馨团圆的节日氛围,学院发起中秋节主题活动,邀请同学们以影像定格团圆、用文字诉说情思!

“月寄清辉,语传心暖”

“两地同月更相凝”在这个月光皎洁的中秋,我们人文与传播学院仿佛收到了一封封跨越山海的“月光信笺”。来自省内省外的同学们,用镜头记录下了各自的祝福,用声音传递着最真挚的心意。这段视频,每一帧影像,都像是一枚独特的“月光邮戳”,盖在了我们共同的记忆里。当这些祝福汇聚在一起,它们不再只是零散的片段,而是化作了流淌在学院每个角落的暖流。看着屏幕里熟悉的笑脸,听着来自不同地方的乡音,我们仿佛跨越了地理的距离,在同一片月光下,共享着这份独属于人文与传播学院的团圆时刻。

(月光下的暖心絮语)

“月忆拾光,故事情长”

当月光漫过书桌,笔墨便成了情感表达的信使。在这个中秋,我们邀请同学们一起翻开记忆的相册,讲述那些被月光温柔照亮的故事。有的同学回忆起与父母游河坐船时,飘在手心的落叶;有的同学分享了在节日当天回到爷爷奶奶家时,厨房的酸菜香以及分食月饼时的幸福;还有的同学向我们分享了糍粑的香甜与团圆的温暖。这些故事,像旧胶片里的画面,带着岁月的温度,在我们面前缓缓播放。当我们围坐在一起,听着这些或温馨、或有趣、或带着淡淡乡愁的故事,仿佛也跟着回到了那些被月光守护的夜晚。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珍贵的记忆,也是一份独属于我们的中秋礼物。

落叶与月亮船:秋风吹落校园里的银杏叶,我抱着书走过公园,忽见湖面上飘着几艘小船。一对父母正给孩子剥月饼,孩子笑着把碎屑喂给水里的鱼,像极了小时候的我。

那年中秋,爸爸租了木船带我们游河,我坐在妈妈怀里,看月光把水面铺成银路。妈妈把五仁月饼里的核桃仁挑给我,爸爸则故意把船晃得轻轻摇晃,逗得我直喊“再晃一点”。船舷划过芦苇时,落叶飘落在我手心里,爸爸说那是秋天给月亮的信。

如今落叶又飘到脚边,我却只能对着手机里爸妈发来的月亮照片发呆。刚想说“想你们了”,妈妈的消息先弹出来:“家里核桃剥好了,等你回来包月饼。”

(2408班王琴供图供稿)

今年中秋节我们一家子都回到了乡下爷爷奶奶家,刚到院门口,就闻见厨房飘来的酸菜香——奶奶早早就把腌了大半年的酸菜切丝,和带皮的五花肉一起炖上了,砂锅在灶上咕嘟作响,汤汁冒泡的声音里都透着暖。晚饭时,圆桌被摆得满满当当:中间是冒着热气的酸菜白肉锅,旁边摞着黄澄澄的黏豆包,爸爸扶着妹妹手切月饼,“咔”地分开。分食时,酥皮沾嘴角,全家笑,茶配月饼,清甜味里是团圆。

饭后,爸爸搬来几个小马扎,我们挨着坐在院中的老榆树下。月亮慢慢从树梢后爬上来,起初是淡金色,后来越升越高,清辉洒在院墙上,把老榆树的影子拉得老长。

望着头顶的圆月,忽然就懂了“月是故乡明”的深意。不是他乡的月亮不够圆,而是故乡的月光里,裹着酸菜锅的香气、黏豆包的甜糯,还有家人围坐时的热闹与安心。这藏在烟火里的温暖,才让故乡的月亮,格外明亮。

(2504班曹思琪供图供稿)

中秋的夜,月亮又大又圆,院子里弥漫着打糍粑的香甜气息。孩子们围在石臼旁,眼巴巴看着长辈们用木槌敲打糯米,笑闹声混着糯米黏黏的香味飘得很远。刚做好的糍粑还冒着热气,烫得我总忍不住去偷摸一下,却被大人笑着呵斥回来。吃完糍粑,大家都坐在院子里赏月。长辈们讲着“玉兔捣药”的故事,孩子们手中提着自制的萤火虫灯,萤火虫一闪一闪,如同满天星辰落进了人间。那一刻,我明白了中秋最美的不是月亮,而是这份团圆的温暖。

(2510班李思琪供图供稿)

“月映乡俗,意承旧年”

当同一轮圆月照着不同的城市,便催生出了一城一俗的团圆密码;当月光漫过葫芦岛的古城墙,也照亮邯郸人家的灶台,便把不同地域的中秋习俗,都酿成了带着烟火气的团圆故事。同学们笔下的乡俗,没有宏大的叙事,却藏着最鲜活的生活细节——是木模刻出的月饼纹样,是灶上蒸腾的饺子、糖饼热气,每一段分享,都是家乡写给中秋的专属诗章,也是中华文化里最生动的节日诠释。

在葫芦岛建昌,中秋有个特别的习俗——“古城拜月·木模传情”。当地传承百年的“福源长”月饼,仍沿用民国时期的木板刻印模具制作,月饼上的“嫦娥奔月”纹样是老一辈手艺人一刀一凿刻出来的。中秋夜,古城还会举办复刻明清礼制的拜月仪式,人们穿着传统服饰,在礼官带领下净手、上香、祭酒,祈求团圆福泽,这仪式与百年前的建昌中秋场景如出一辙。更有意思的是,建昌人中秋吃月饼时,会把印有纹样的那面朝着月亮,老人们说这是“给月宫里的嫦娥送念想”,满是对团圆的殷切期盼。

(2502班单禹桐供图供稿)

河北邯郸的中秋,除了吃月饼以外,还有祭月的习惯,家人们会对着月亮默默许愿,寄托思念,来保佑全家人平平安安,快快乐乐!

八月十五这一天,大家都会往家里赶,在家吃一碗热腾腾的饺子,才算节日比较圆满。除此之外,人们也会蒸糖饼,核心是借“糖”的甜意象征“生活甜蜜”,借“饼”的圆形寓意“团圆美满”,来用传统食物寄托对家庭和睦、日子红火的美好祈愿。

(2502班李帅妍供图供稿)

“诗叩月魂,悟见心秋”

古人把月亮写进诗行里,有的是“但愿人长久”的期盼,有的是“月是故乡明”的惦念。在这个中秋,我们邀请同学们一起,从这些优美的诗句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中秋感悟。有的同学从“今夜月明人尽望”中,读懂了团圆的意义;有的同学从“小饼如嚼月”里,体会到了牵挂的味道。这些感悟,像月光下的露珠,晶莹剔透,又带着各自的温度。当我们分享这些感悟时,仿佛在与古人对话,也在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每一句诗,都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中秋、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每次读到这句诗,都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在中秋夜,大家抬头看同一轮明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古人写下这句诗时,也一定是在中秋夜,被这轮圆月触动了心弦,思念着家乡和亲人。而我们在读到这句诗时,也能在心底与古人产生共鸣,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思念之情。

(2308班梁雪莹供图供稿)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千年前的苏轼像提前窥见我的中秋——他在汴京的庭院里举杯,我在家里掰饼;他思念弟弟苏辙,我牵挂故乡的亲人。同一轮明月,同一枚月饼,把两端的相思揉成一样的甜软。原来所谓“隔空共鸣”,不过是月光搭起的桥,让古人与今人、离人与故乡,都在一口“小饼”里重逢:齿间碾碎的是酥饴,心头化开的是团圆。

(2504班马东旭供图供稿)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徵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读到此句时,我正在窗前与家人赏月、分食月饼。今夜的月亮也如诗句中那般圆满清亮,空气里浮动着同样的桂花冷香。忽然觉得,衡山居士写下这行字时,是不是也如我此刻,被这如玉的月光轻轻包裹着,享受着中秋佳节的人间清欢?原来我们隔了漫漫千年,却仍共享着同一片清辉。您将那个夜晚的月亮封存在诗句里,而今夜,它在我窗前温柔地重现了。这或许就是中秋最美的意义——让孤独的个体在月光中相连,让瞬间的感动成为永恒。

(2507班孟珈阁供图供稿)

通过此次中秋活动,同学们深刻领会了“天涯共此时”的中秋文化内涵,加深了对中秋文化、家乡情怀的认知,生动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中秋的月光,是穿越千年的温柔信使,将思念与团圆的情愫洒满人间。无论是镜头里的乡音祝福,还是文字间的故事与诗句,都是我们对中秋、对生活的热爱与深情。愿这个中秋,你我都能在人文与传播学院的这场活动里,寻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团圆暖意,也期待未来,我们继续与文化相伴,与美好同行。最后,人文与传播学院再次祝愿全体师生,中秋快乐,阖家幸福!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