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堪称一座活着的历史博物馆。全国现存宋以前的古建筑,约70%以上都集中于此;辽金时期的重要地表建筑,更是大多汇聚在大同地区。5月19号历史学专业2209班35名同学在邹方红和信丹娜老师带领下踏上了向往已久的历史考察之旅,去三晋大地探寻华夏文明的根脉与悠久的历史。
寻迹太行山的抗日丰碑,传承红色历史文化
八百里太行横亘贯穿于山西省东部,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深入敌后建立根据地的重要区域。我们深入太行腹地,寻踪八路军的足迹,从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险要的地形地势,麻田八路军总部旧址陈列的军用地图及电报机,到百团大战纪念馆里锈迹斑斑的武器,我们仿佛看到抗日烽火燃遍太行山上;看到了朱总司令在地图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看到了“太行奶娘”的无私情怀……山西军民血与火的抗日壮举深深感动着我们。我们站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不禁赞叹伟大的太行精神,默默感受当今岁月静好的来之不易。
纵览北疆:邂逅民族交融的文明长卷
站在雁门关烽火台上,方能真切感受到这座“中华第一关”的雄浑与沧桑。我们登上高处烽火台向北远眺,塞外风光一览无余,广袤的原野与天际相接。恍惚间,山下是杨家将在排兵布阵,旌旗蔽日,马蹄声碎,为守护家国浴血奋战;又似见昭君怀抱琵琶,出关踏上和亲之路,换得边疆安宁。作为长城线上守护中原的重要军事要塞,雁门关历经千年风霜,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与交融之地,既铭刻着战争的惨烈,也闪耀着和平的珍贵,它承载着厚重的塞外史诗。登临雁门关才真正对书中的记载理解更为深刻。
雁门关
地处晋北的大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上北方民族的都城或陪都,胡汉文化交融是其显著特征。大同博物馆里镇馆之宝多数出土于北魏琅玡王司马金龙之墓,细观艺术珍品漆画屏风斑斓彩绘,至今色彩艳丽,仿若跨越千年对话魏晋风华。这些珍贵文物以物载史,讲述着大同作为民族交融枢纽的璀璨过往与深厚底蕴。
进入华严寺,其规制、体量尽显辽金皇家之风。寺庙坐西朝东的布局,壮观的鸱吻盘踞屋脊,承袭了草原遗风;榫卯结构暗藏中原智慧,古朴大气的大雄宝殿里华丽的壁画与薄伽教藏殿彩塑的维肖维妙及斗拱精巧,将辽金建筑技艺与佛教文化完美交融,极大丰富了我们对辽金历史有限的认知。参观华严寺的时候,我们有幸遇到偶像郑强校长,他对我们研学考察给予了肯定性评价。
偶遇郑强校长合影
镶嵌于恒山悬崖间的悬空寺,我们惊叹古人将儒之礼制、佛之慈悲、道之超然共融于危楼飞阁,梁柱交错间凝结着对文明互鉴与天下大同的深邃探索。应县木塔,世界最高木塔,以辽代雄浑风格矗立,54种榫卯斗拱结构造式,承继了古代中原营造智慧,千年不倒,堪称民族文化交融的立体史书。
云冈石窟,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此次考察我们最期待最想看的地方。细雨中我们流连于佛窟间,刻在砂岩上的佛教文化和北魏繁华述说着千年的故事,既有鲜卑特色雄伟的大佛,又有隐含北魏政治的两佛共坐;既有中原雕刻的细腻神韵,又可见犍陀罗艺术、罗马廊柱、波斯元素的异域风情,斑驳石壁上的每一道凿痕,都是丝路文化跨越千里交融共生的鲜活见证。参观完1公里长的云岗石窟,意犹未尽,好似时空交错跨越了1500年。
结语:行至尾声,得悟良多
十多天的山西考察之行,是一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具象化的旅程,我们收获满满。
勾雪:踏入麻田八路军总部旧址,仿佛穿越回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一间间质朴的旧居、一件件珍贵的文物,都在默默诉说着先辈们的英勇与坚韧。走出旧址,内心满是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也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赵晴:云冈石窟犹如一部刻在山崖壁上的史书,汇聚了鲜卑、汉族以及中亚各大民族的文化精髓,使中华文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汤景雯:立于应县木塔前,千年古建古朴雄浑,榫卯相衔无钉铆,塔角风铃轻响。古人智慧近在眼前,令人叹服!
考察实践活动是最好的课堂,从博物馆里文物到历史古建遗存,从中华文明悠久的实证到民族交融、文明互鉴的印记,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脉动,而且填补了课堂知识的空白,修正了认知的局限。行走在千年文明的脉络中,家国情怀在我们的心底悄然生长,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渊源,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段旅程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精神的洗礼,激励我们以更饱满的热情传承文明,践行使命。
最后,感谢学校和人文与传播学院领导为我们提供的宝贵机会,感谢老师们精心设计的考察路线,也感恩同行伙伴的团结合作!